首页 > 新闻中心 > 酒店行业动态

AG视讯- AG真人视讯平台| AG视讯官网|米哈伊尔.莱曼托夫 - 普希金的后继者

发布时间:2025-10-17 11:28:04    次浏览

俄罗斯|旅行|美食|风景|攻略|故事|彼得假日点击题目下方蓝字关注彼得假日米哈伊尔是俄国著名的文学作家,在他短短的一生留下了非常多的诗篇及文学作品,他的风格和普希金类似,所以被视为普希金的后继者。 笔者的一位俄罗斯女性朋友日前在笔者生日时,送了笔者一本米哈伊尔的诗集,这本书记录的所有米哈伊尔的诗,他的诗风有的是纪录着社会上的腐败,有些是歌颂着爱情,抒情诗《鲍罗金诺》、《祖国》充满了爱国感情,《孤帆》表达了对自由的渴望。长诗《恶魔》抨击了黑暗的农奴制社会。《童僧》描写了一个不愿过监狱般修道院生活的少年山民的悲惨遭遇。《商人卡拉雪梨科夫之歌》叙述蔑视沙皇权势、敢于和沙皇卫兵决斗的青年商人的悲剧。中篇小说《当代英雄》,写以毕巧林为代表的贵族知识分子在沙皇统治下精神空虚的生活。剧本《假面舞会》反映上流社会的虚伪和欺诈。 20世纪初以布洛克(Alexander Blok,1880-1921)为首的俄国象征诗派曾大声疾呼,俄国文学不应该只有普希金为代表的理性文学传统,在这条正统文学大道旁其实存有一条小径,它撩拨你的心,拐你进入森林秘径,它弯曲分岔,难以一窥究竟。这条小径在俄国就是莱蒙托夫开辟的文学传统,说穿了,它探究的是深邃的人类心灵。走在这条曲径上,风光旖旎诡谲,砾石遍布,即使如此,还是有人偏向此路行,那是杜思妥也夫斯基跟随的脚步,在那里跳动的心脏被剖开来诉说,血汩汩流,懊悔的情感左右一切,读者听也罢,不听也罢,作者总是不得不说。 诗人曼德尔施坦姆(Osip Mandelstam,1891-1938)曾言:「我把普希金和莱蒙托夫拿来对比,左看右看都看不出两人有血缘关系。」他这是笑说俄国文学史家喜欢将两人凑在一起。普希金一死,莱蒙托夫即以〈诗人之死〉一诗痛骂俄国朝廷虚伪无耻,遭到流放高加索的惩罚,至此他接过俄国诗坛大旗,走出俄国文学黄金大道。就这点联系了两人的血缘,此外他们都不为沙皇喜欢(同是尼古拉一世),都被流放过,都在决斗中被杀,也都英年早逝,际遇确有形貌的相似,但讲到文学气质,两人没有半点相似:普希金明亮乐观,莱蒙托夫阴郁多疑;普希金文风敦厚和谐,莱蒙托夫讥讽尖锐;普希金理性,莱蒙托夫神秘,两人一明一暗,互为表里,共同构成俄国文学整体面貌。恶魔式的孤独 我喜欢莱蒙托夫,因为他总是斗志激昂地面对敌人,而他的头号敌人就是孤独。「孤帆远影成白点/青蓝海雾渺渺间!/它去远方国度追寻什么?/又抛却什么在熟悉故乡?/海浪翻滚,狂风呼啸,/桅杆倾折,嘎吱作响……/唉,它不是追寻幸福/也不是逃离幸福!/……/骚动不安的帆呀,却祈求风暴来袭,仿佛风暴中才有平静!」这首〈帆〉(1832年)是莱蒙托夫早期代表作,孤独弥漫字里行间,反映一生宿命,但「仿佛风暴中才有平静」一句却显现积极心态──渴望生活,而且是狂暴的生活,他用孤傲对抗孤独,用全部的文学生命对抗孤独。 追溯孤独的根源是在童年。穷军官爸爸和富家女妈妈的不对称婚姻,让外婆嫌弃女婿,但极宠爱外孙。三岁母亲死,父亲被迫离去,小莱蒙托夫跟着外婆在南部庄园过着优渥的贵族生活,然而,钱买不到幸福的遗憾也深种其心,孤独于是如影随形。他写诗作画,耽溺幻想,那是情感宣泄的场所。十四岁他开始创作最贴近内心的形象──永世孤独的恶魔。《恶魔》是莱蒙托夫笔下最具魅力的形象之一,这部叙事诗他至少写了八个版本。桀骜不驯的恶魔曾是天使,不服膺上帝威权,遭逐出天堂,贬为恶魔。他掌管人世之恶,恣意妄为,竟爱上格鲁吉亚公主。恶魔诱惑公主,在亲吻中将她灼烧致死,想借此占她为己有,但天使出现,将公主带往天堂,留下恶魔在尘世继续无尽的孤独旅程。 孤独是莱蒙托夫的病灶,是涵养他叛逆性格的土壤。我们无法确定,走过年轻岁月,这病是否会不药而愈,届时这位外表不脱稚气,眼睛却闪着冷光,个性高傲,说话带刺的诗人作家,能否以轻舟越过风暴的心态,迎接生命另一番风景。关于此,答案是个谜,因为他在二十七岁时决斗身亡,又是好嘲弄的个性使然,正如他笔下的佩乔林,总是为自己树立敌人,而非朋友。莱蒙托夫渴望自由,作品中展现出对充满生命力的自由的渴望。另一代表作叙事诗《童僧》讲一名稚龄六、七岁的格鲁吉亚男孩被俄军俘获,送进修道院当服侍见习僧,强权者意图以高墙围篱和诵经声抹去番童记忆,驯服蛮性。所有这一切都是枉然,童僧以缄默对抗外界,后趁隙逃出,躲进林中三日,被发现带回时已奄奄一息。死前他向老修士告白:修道院生活即使安逸,于他都是牢笼,他不愿屈服。在外三日是他被俘以来唯一的生活经验,他感受到青春和美的悸动,还有黑暗和野兽环伺,以及面对死亡的恐惧,唯有这些感觉才是生活,才是自由。有着超龄成熟心智的《童僧》,一如〈帆〉,与其在冰冷的死寂中苟活,他选择「向风暴里寻求平静」。